青島社保待遇大數據靜默認證平臺實現動態認證。

市民在定點藥店掃碼購藥。

參保人員在交通銀行社銀合作網點辦理社保和醫保業務。
在青島市2019年度“三民”活動社情民意調查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據:市民對社會保險工作滿意度達到97.16%,在全市15個民生服務領域中位居第三。
去年以來,面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需求量和需求層次的提升,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各級部門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一次辦好”改革要求,以“群眾少跑腿、不跑腿”為目標,深化改革創新,運用大數據思維搭建智慧化信息平臺,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領跑全省乃至全國社會保險數字化轉型工作。
全市社保業務網辦率達95% 探索智慧化平臺便民利企
記者近日來到市北區社保經辦服務大廳,導服人員正熱情地將辦事群眾引導分流到各個區域,對網上可以辦理的業務,則引導至自助服務區,自助區域提供WIFI和聯網電腦,由幫辦代辦人員協助群眾辦理網上業務。
“我們力求讓廣大參保單位和市民感受到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務,全方位提升經辦服務效率。”據大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智慧社保服務大廳實行手機預約、網上申報、自助填單、電子評價,窗口均配備高拍儀,全面取消復印件,經辦材料拍照入檔,減少了100余種申請類材料的填寫,書面申請材料從平均3.3份減少到1.3份。
去年以來,市社保中心大力推行網上辦理、自助辦理,持續簡流程、減材料,推動社保經辦服務質效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社保網上單位用戶15萬個、個人用戶700萬個,養老、工傷、失業保險175項業務開通網辦渠道,網辦率95%以上,日均登陸2萬余人次,網辦業務量列全市第一。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在創新經辦模式上持續發力,推出了容缺辦理、秒批事項、非工作時間服務、上門服務等多種服務模式,實施10個告知承諾試點項目;對業務量最大的11項業務實行網辦“秒批”;大廳實行午間服務、延時服務、雙休日預約服務,最大化滿足企業和群眾辦事需要;對重度失能失智患者、老弱病殘等行動困難參保人員,提供上門服務。
為方便企業辦事,青島還在全國首創社保信息“一鍵直連”的政企合作智慧服務平臺。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與海爾集團共同研發了“社保企業直連”服務平臺,該平臺在試運行期間,為海爾集團300余家小微企業開放社保信息經辦系統端口,提供“一鍵直連”的社保經辦服務。
“現在集團人員的新增、轉入、轉出、信息維護等,只要在HR人力資源系統操作后,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就會同步更新,不用重復操作也不用跑腿,經辦效率提升了10倍。”海爾集團人力共享平臺總監張俊玲說。
據了解“社保直連”模式作為青島社保面向大型企業的信息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新模式,成為政企智慧化合作的范例。該模式將持續在全市大型企業中推廣,進一步優化提升社保公共服務水平,降低企業負擔,為企業創業創新搭臺助力。
社保待遇資格認證“零打擾” 養老金自動撥付更安全
“以前每年領養老金都要排著隊集中認證,現在再也不用跑腿了。”家住海倫路的一位退休老人高興地說。這一改變來自2019年1月開始實施的社保待遇領域資格“靜默認證”,不跑腿不等于取消認證,而是“寓大數據于無形,寓認證于服務”。
據了解,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養老金領取集中認證的堵點痛點問題,青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以大數據分析為主導,生物特征識別為輔助,社會化服務兜底的新型認證服務體系。依托大數據平臺,整合民政、交通、醫療、公安等多個部門10億多條數據,全方位分析待遇領取人員日常行為軌跡,動態判斷其生存狀態。
平臺按人員待遇水平設定了6至24個月的認證期,認證服務期內,運用大數據技術比對其生存狀態,自動順延認證服務期。在認證服務期結束前2-3個月,通過短信、微信方式提醒未獲取生存狀態人員進行手機刷臉認證;認證期結束前1個月仍未認證成功的,則通過社會化活動或登門提供認證服務。“我們原先集中認證每天平均要認證130多人,經常出現大排隊的現象,現在每天平均認證8人左右,大大減少了基層社保機構的服務壓力。”青島市北區海倫路街道保障中心主任陳碩說。
據悉,自去年1月實施大數據認證以來,全市已有202.51萬企業職工和居民待遇領取人員通過了認證,靜默認證率達92.6%,“零打擾”認證徹底改變了過去“趕集”式集中認證的現狀,切實方便了廣大老年居民,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社會成本。國家人社部已將青島市養老待遇大數據靜默認證模式經驗做法在全國社保系統推廣,助推各地資格認證工作優化轉型。
工作模式的創新不僅體現在待遇資格認證上,也反映在養老金發放上。過去每月養老金發放都需要工作人員分批次以手工報盤的方式通過銀行發放,人員跨地區流動社保賬戶轉移資金需多名財務人員通過網上銀行逐人逐筆撥付,手續繁瑣,操作量、審核量都很大,資金安全存在隱患。
2019年,青島啟用6A自動撥付平臺,資金撥付金額、筆數、賬戶信息均通過平臺系統自動匹配核對,數據網絡加密傳輸,全程可查可控,資金流動實現“離庫不離線、中途不落地”。“6A”撥付平臺由青島市社保中心與中國銀聯及9家合作銀行共同開發,資金撥付實現取數、校驗、發放、回盤、實付、對賬“六項全自動”,適用于對公、對私、跨銀行、跨地區、大額資金等多項撥付功能,自2019年運行以來共撥付金額達485億元,準確率100%。
新平臺不僅規范了全市養老金發放時間,還讓資金撥付更便捷更安全,破解了社保覆蓋面廣、資金量大的發放難題。
電子社保卡應用走在全國前列 46項社保醫保業務可到銀行辦理
青島作為全國電子社保卡試點城市,在全省率先實行“窗口、網上、移動、自助、電話”線上線下一體化社保卡服務,委托8家合作銀行1010個服務網點提供線下服務,322個網點實現柜臺即時發卡,全市持卡人數已達872萬,覆蓋99%以上參保人群,全國統一電子社保卡申領渠道拓展至20個,簽發已達112.87萬張,社保卡成為群眾享受民生服務的重要載體。
記者了解到,電子社保卡不僅可以作為享受社會保險服務的電子身份憑證,還實現了掃碼購藥、在線經辦、金融支付等線上線下融合應用,為市民提供全天候不打烊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以電子社保卡為載體,依托青島人社App和城市一賬通App,青島在全國首創電子“時間銀行”,為志愿服務搭建時間記錄、存儲、交換的平臺,助力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據悉,目前青島市已有10余家養老機構、18個志愿者組織、5000余名志愿者應用電子“時間銀行”,開展助老志愿服務400多個小時。該項目應邀在2019年中國老年醫學和老年健康產業大會做題為《時間銀行在助老領域的探索與實踐》的主旨演講,并榮獲“青島影響力2019移動新媒體”創新性產品獎。
近年來,青島始終將“惠民利民”作為信息系統建設的目標。按照機構改革工作部署,青島市社保中心與醫保部門協同聯動,創新實施聯合經辦“青島模式”,實行社保醫保業務“一窗受理、一次辦好”,聯合經辦窗口統一配置標識標牌,統一提供導服分流、電子叫號、幫辦代辦等服務,避免了辦事群眾兩頭跑。
今年1月6日起,青島社保、醫保部門創新推出“社保、醫保、銀行三合一”經辦服務新模式, 46項社保、醫保業務可到交通銀行、農商銀行的50個網點辦理,打造“社保10分鐘”服務圈。下一步,青島社保、醫保將聯合開發“一口登錄、一窗受理、后臺分辦”的平臺信息系統,做到社保醫保雙系統協同運行、數據共享,進一步提升經辦服務效能。
啟用勞動能力鑒定智能平臺 鑒定人數翻番鑒定周期減半
“我是通過手機App申請預約今天來做勞動能力鑒定,申請材料拍照上傳即可。來到鑒定工作站人挺多但秩序很好,電子叫號按照病種分科排隊,人臉識別入場。等檢查結束后,鑒定結論直接郵寄到家,還可以通過掃碼查詢鑒定結論,確實很方便。”
在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勞動能力鑒定工作站,新增設的勞動能力鑒定智能服務系統得到了群眾的一致點贊。
據了解,青島市的勞動能力鑒定專家有500多人,市社保中心在鑒定前一天通過專家庫隨機抽取專家人選,在鑒定過程中檢查結果都是現場直接錄入系統,鑒定意見背對背做出,系統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集中決策確定,保證公平公正。
智能化轉型讓勞動能力鑒定更便捷,也更陽光。去年,我市勞動能力鑒定通過流程再造、硬件配備和機制創新,開發建成了全國首家集智能管理、信息運行、監督檢查、風險防控、鑒定服務“五位一體”的勞動能力鑒定智能服務平臺,并在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勞動能力鑒定工作站投入運行。
平臺包括“人臉識別系統”“智能隊列系統”“專家意見綜合評定系統”三個子系統,平臺信息與社保信息系統聯通,數據實時共享,鑒定現場身份驗證、查體、化驗全程人臉識別,實行智能化網絡化管理,專家意見依托平臺現場錄入,集體定、一次定,辦事群眾只跑一次腿。
據悉,勞動能力智能化鑒定系統自2019年啟用以來已鑒定近萬人,每場鑒定人數由原來的80100人,提高到目前的180-260人,勞動能力鑒定從申報到結論送達的周期由政策規定的60天縮短到30天,鑒定全程智能化、電子化,鑒定程序更加嚴謹規范、便民高效,有效提高了鑒定職工滿意度和鑒定工作的公信力。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社保可以補繳嗎